董雪静教授做客读书讲坛,照鉴经典中的流水知音 |
发布人:图书馆 发布时间:2025-04-24 浏览次数:10 |
上海电机学院董雪静教授应邀莅临我校,以“经典文学与诗意人生——大唐诗人的知音之交”为主题,带领听众穿越千年,探寻李白、杜甫等唐代诗人间深厚的情谊,揭示经典文学中“友情如水”的永恒力量。
溯源“朋友”:从字源到文化内核讲座伊始,董雪静教授从“朋”“友”二字的文化溯源切入,引《说文解字》《诗经》等古籍,阐释“同门为朋,同志为友”的深层意涵。她指出,“朋”最初与货币、群鸟相关,引申为志趣相投的聚合;而“友”则强调精神共鸣,如双手相握般紧密。这种对友情的哲学化解读,奠定了中华文化中“五伦之一”的崇高地位。
李杜情谊:跨越时空的“神仙友谊”讲座核心聚焦李白与杜甫的“顶流之交”。董教授以两人存世互赠诗作为线索,剖析这段被后世热议的关系:杜甫为李白写下15首诗,深情记录“敏捷诗千首,飘零酒一杯”的倾慕;而李白回赠的3首诗中,“思君若汶水,浩荡寄南征”亦显真挚。针对网络“杜甫单相思”的调侃,董教授提出新解:李白的狂放与杜甫的沉郁看似迥异,实则共享“济世安民”的理想,在现世挣扎与诗意超越中达成精神共鸣,终成“跨越生死的知音”。
水韵长情:唐代诗人的诗意寄托董教授特别解读了“水”在唐诗中的意象——无论是孟浩然“日暮征帆何处泊”的怅惘,还是李白“别意与之谁短长”的洒脱,流水承载了离别与思念,成为友情的永恒见证。她以李杜同游梁宋、共饮泗水的故事为例,勾勒出唐代诗人“以诗会友”的风雅画卷,并引用《道德经》“上善若水”,升华友情“润泽人生”的哲学意蕴。 群星辉映:唐代文人的“朋友圈”除李杜外,讲座还勾勒了唐代诗人广阔的交往网络:元稹与白居易的“通江唱和”,刘禹锡与柳宗元的“患难之交”,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知音……董教授指出,唐代文人以诗作筑起精神纽带,在唱和、赠答中传递志趣,即便宦海沉浮、天涯相隔,亦能以诗心遥相辉映,铸就“跨越阶层的诗意联盟”。
结语:经典文学照见当下讲座尾声,董雪静教授呼吁听众从唐诗中汲取力量:“真正的友谊超越功利,是心灵的同频与生命的共感。”她以“水生情,情寄水”作结,寄语现代人在经典中感悟友情的纯粹,滋养诗意人生。现场学生纷纷表示,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,为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视角。 |